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

太平洋在线手机版 179 4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首次播出的时候,我正在上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虽然学习十分紧张,但我还是连续逃了几个晚上的自习课,为的就是一睹这部“大片”的风采。可惜,这部盼望已久的电视剧却并没有将我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很快我就极其失望地回到教室了。紧张的学习冲淡了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回想它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音乐不错,美女不错,帅哥也不错。至于它为什么没有吸引力,则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上大学之后,偶然有一次听到红学大师俞平伯先生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演员脸上看不到文化。”(注:并未亲耳听到,而是听其他老师的转述。)最初很是不理解,难道文化是写在脸上的?后来细想才恍然大悟: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没有感染力,是因为演员们只长了一张漂亮的脸蛋,却不具备红楼人物的灵性和修养,更缺乏那种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实际上,整部电视剧不过是找了一些俊男靓女们将书中的情节比划了一遍而已。

  在后来的若干年里,我一直都没有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看过一遍这部电视剧。倒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每次看到的时候,都提不起兴致来,一旦有点别的事情就把它丢开了。有时甚至是因为生气而不忍心看下去。有人说我:“你是因为对原著太熟悉、太崇尚,所以电视稍有改动你就发现了、不满了。”其实并非如此。美国名著《飘》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部小说,但我同样也很欣赏根据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其中的改动特别大。难道我单单对《红楼梦》格外苛求吗?

  一部优秀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时候,必然要进行很多取舍和改动,这是我能理解的。比如有网友提到红楼原著中紫鹃出场时原名“鹦哥”,电视剧没有忠于原著;而我却认为这种改动很正常。如果电视剧也要特意表现这个情节,既显得拖沓又容易引起混淆,毫无必要。但是,电视剧对有些场景的改动则颇令人费解,实在想不出为什么要去改动它。

  比如“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节,书中写到其奶嫂与丫鬟争吵,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太上感应篇》来看。这个情景恰好被赶来的探春等人隔窗看到。后来探春、平儿试图解决此事,而迎春却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不曾闻得。正是在《感应篇》两度出现的情景下,黛玉才对迎春下了一句“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的绝妙评语。这评语不但切中肯綮,而且与当时的场景十分贴切,既入木三分地描画了迎春的懦弱,同时又表现了黛玉的才思机敏。可是在电视剧中,迎春看《太上感应篇》的情节并未被黛玉等人看到,后来也没有再出现《感应篇》。此时黛玉却突然冒出了一句“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如此突兀,简直令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在刘姥姥品茄鲞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这句话十分传神,简直就是为刘姥姥量身定做的台词。可是在电视剧中,这精彩的后半句却被省略了,实在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如果说是为了节约时间吧,可是在刘姥姥讲老奶奶念佛得孙故事的时候,书中明明写宝玉对此毫无兴趣,而是“只记挂着抽柴的故事”;可是在电视剧中,宝玉却凭空地、饶有兴致地插了一句:“依我说,要生个女孩儿才好呢!”刘姥姥也顺口答道:“后来真的又生了个女孩儿!”这画蛇添足的两句话,足以令宝玉和刘姥姥两个人物形象大为扭曲,真是可恶之至。

  如果说上面举出的两个例子还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差别的话,有的地方则只能归于纯粹的错误。而且这类问题和错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譬如有个演员在说“这早晚”三个字的时候,三个字都是重读,显然是没有理解这句口语的意思。其实“这早晚”基本上就是“这会子”、“这个时候”的意思,所以“早晚”两字都应该是轻读的。如果三个字都重读,就变得不知所云了。再比如赵姨娘训斥贾环的时候,书中的文字是:“又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这里“垫踹窝”三字的意思是“被踹了一脚”,十分口语化而且生动;而在电视剧中却变成了“踹了脚窝”,不但不通顺,而且细想之下竟然像是“踹了别人一脚”的意思,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还有王夫人提到晴雯的那个情节,有一句“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其中的“眉眼”二字竟被演员说成了“眼眉”。这样的笑话真是不可原谅了:“眉眼”一词的意思是“容貌”,是说晴雯的容貌有点像林妹妹。而假使晴雯只有眼眉像林妹妹,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是演员一时把剧本看错了,难道她连《红楼梦》原著也没有读过三两遍?难道诺大年岁的人连基本的汉语词汇都不掌握?难道导演、摄像还有剧组的那么多人都是聋子?

  当然,“这早晚”、“眉眼”、“垫踹窝”等处也还恕得,毕竟都是细节。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的错误就实在无法原谅了。书中在这里写到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则摇头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可是在电视剧中,这个情节却被完全逆转了过来,先是黛玉说“这么冷的天,谁熏什么香啊?”而宝玉则回答说:“这一定是香饼子、香袋子的香。”好端端的一股奇香,就这样被电视剧给彻底庸俗化了。更可笑的是,后面又接上了有关“奇香”、“暖香”的对话,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直到最近,我才在电视上看到了当年《红楼梦》剧组选角的一些细节。原来当时选演员的时候注重的主要是外貌形象,许多演员既没有读过《红楼梦》,也没有学习过表演,临时培训了几个月就匆匆上阵了。甚至有的演员就是直接从大街上拉到摄影棚里的。再加上导演本身对人物的把握就十分片面,怎么能选到真正的好演员呢?比如后面一个迎春,她本来好像是个会计(也许是工人),在街上被剧组的人看到,认为活脱儿就是一个“二木头”,就给拉了来演戏。其实迎春这个人物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形象还是很丰富的,绝不是一个无知小厮口中的“二木头”那么简单。这样拼凑起来的班底,如果能把《红楼梦》演好,鬼才相信呢!

  87版《红楼梦》的另外一大败笔,就是是剧组一手炮制的、所谓反映了曹雪芹原意的结尾。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未完之作。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号称人生三大恨事。大家都知道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无法与原著相比,许多情节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但这也只能是永久的遗憾了。谁又能跨越时空隧道、跑到二三百年前去问一问曹雪芹的真实想法呢?在与《红楼梦》时代相隔甚远的今天,谁能够经历与曹雪芹相似的生活、谁又能写出超越高鹗的续书来呢?

  高鹗的续作之所以能够在数十种续书中脱颖而出,附于骥尾而流传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87版电视剧弃高续不用,自己炮制了一个不伦不类、粗糙之极的所谓“曹雪芹原意”来,真真令人发笑。剧中让湘云沦为一个下等烟花女子,宝钗被卖变成一个庸俗农妇,都是与人物性格大相径庭的荒唐情节。让探春与赵姨娘母女捐弃前嫌、抱头痛哭,更是以现代观念揣度古人心肠的可笑之笔。如果要新拍《红楼梦》的话,我个人的意见是:要么只拍前80回,后面只用蒙太奇的手法演示一下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即可;要么就老老实实地以高续为基础加以改编。千万不要再自作聪明,重蹈旧版电视剧的覆辙了。

  总之,我觉得87版电视剧《红楼梦》基本上是失败的。如果让我给它打分的话,顶多能打60分。它之所以还能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那是因为《红楼梦》原著写得太好了,而绝不是剧组的功劳!

  电视剧下载:

  更多剧照:

  本文出自:

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第1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

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第2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

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第3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

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第4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

我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顶多能打60分(转载)-第5张图片-太平洋在线企业邮局

标签: 红楼梦 多能 电视剧 转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